第903章群龙无首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
戚继光并不想激怒皇帝,如果是陛下小时候,这些脏事,戚继光一定会在面圣的时候,仔细说说,告诫陛下,这都是奸佞的阴谋。
一定要小心,来自内部力量对军队凝聚力的解构。
但陛下已经长大,而且极其英明,现在他都是把事情彻底搞清楚后,再十分谨慎的找到重点,去汇报这个消息,并且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。
比如嫁娶要经过书记核准、把总级批准,才可以成亲。
这种制度,就是极力规避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。
一个把总的年纪,终究是要比十六七岁的年轻人,阅历要深一些,有的时候,有些心怀叵测之徒,只需要看一眼,就能知道是否是过日子的人。
这里面还有个问题,就是军兵多数出身清贫,父母没有见过什么世面,在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的万历年间,通常军兵自己无法去抗争。
而把总作为上级,说的话,父母反而极其认同,一句上级不准,父母就立刻担心孩子的前途,认可了把总的安排。
而且把总的地位更高,可以调动的人脉更广,但凡是军兵成亲,只要稍微问一问,这种已经成婚的情况,就可以知晓。
而且戚继光希望制度推行的时候,朝廷可以允许把总对军兵婚配对象进行审查,完整保护军兵利益。
朱翊钧看完了戚继光的奏疏,想了想说道:“审查是否是罪身犯案,是否婚配,朕以为极善,不必等了,立刻推行,不能前线拼命,后方还要吃大明军兵的绝户,朕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发生。”
十二份案卷里,有一份案卷,有一名牺牲在前线山城攻坚、上了忠烈祠的军兵,而骗婚妻子披麻戴孝,哭成了泪人,并且发誓,要为丈夫守节,还要请贞节牌坊。
当这个妻子拿到了抚恤银之后,带着孩子,立刻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。
当镇抚司接到了报案之后,立刻开始了行动,很快,就发现这个妻子的所有身份都是假的,镇抚司甚至请缇骑出面,大海捞针也没有找到下落。
而窝案的爆发,反而找到了一些线索,从经纪买办、媒婆手里,获得了这个女子真实身份,在这个出任何远门都需要路引的年代里,找到了真实身份,就能知道下落。
最终缇骑抓到了这个妻子,孩子已经被卖给了人牙子,这名妻子正准备乘船下到南洋去,在松江府巡检司被抓获。
按照这个案子的恶劣程度,即便是跑到南洋,镇抚司也会穷追不舍,因为不抓到,没办法跟陛下交代,陛下盛怒,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。
孩子也被解救,居然被卖到了宣府,人牙行准备卖到口外去。
“军兵没有哗变,是在等镇抚司查案的结果。”朱翊钧总觉得心里难受。
差点就给案犯跑掉了!
任何人出海,都要海防巡检司进行审查,这个时间大约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,只有获准,才可以离开。
而这案犯,以投亲为名义出海,审查了两个多月,差点就给案犯通过了。
“哗变倒不至于,但是处置不力,军兵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就很难说了。”戚继光觉得倒不至于哗变,毕竟京营十万众,这些年清汰退役,京营退役也有五万余众,如此庞大的规模,就出了这么一个窝案。
毕竟不是谁都有胆子,骗到世间最强暴力组织的头上。
朱翊钧倒是颇为感慨的说道:“财帛动人心啊,大明军兵俸禄、赏钱都是格外丰厚的,地位上也在提高,用南衙逆党的话说,就是丘八翻身了。”
“而大多数的军兵出身穷苦,没有见过多少世面,再加上军营整体封闭,很容易上当受骗。”
其实南衙逆党的原话是死丘八翻身了,逆党对于皇帝翻身的认知是一时没看住,让皇帝得了机会。
而逆党对军兵、佃流氓力翻身,是非常不满的,一群底层边角料,居然也能成为比他们还要重要的人上人。
“这个女医倌的案子,怎么办?”戚继光提到了其中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。
这十二个案子里,还有一个军户女医倌,也被骗了,受害的军兵可不仅仅男兵,连女兵都有一个。
女医倌还是太医院的学子,听了父母的话,跟假丈夫成婚三年,这个假丈夫在和女医倌成婚前,就已经成婚,并没有孩子。
假丈夫在和女医倌婚姻存续期间,生下两个儿子,整个过程,假丈夫并没有和之前的妻子断绝来往。
女医倌听说窝案爆发,总觉得丈夫平日里有些奇怪,稍微一查,就发现了端倪。
这假丈夫是两头骗,身份都是假的,而且都是图谋对方家产。
在这个年代里,男的三妻四妾也算正常,也按窝案的斩立决去处置?
“杀。”朱翊钧十分确切的说道:“既然是窝案,就要一体对待。”
这是维护京营军兵的集体利益,而且女医倌对欺骗自己的假丈夫,就两个字,恨绝。
即便是这个假丈夫和之前那个妻子断绝来往,她也要和离,作为军户医倌,她这点决断力还是有的。
“臣遵旨。”戚继光明白了皇帝的打算。
女医倌可以再婚,也可以不婚,京营对于这种情况,即便有出战任务,也可以选择让她留在老家照看病人。
劳动使人自由,更加高效的劳动,使人更加自由,本来女医倌就不想和那假丈夫成婚,父母之命,她无法抵抗分毫,婚后也是聚少离多。
现在,她是熟练的外科医生,没有丈夫,也可以让自己、孩子活的很好。
陛下素来不喜欢身份政治,对于泰西这样的社会,身份政治,可能是维持稳定的关键,但是对于大明而言,这就是毒瘤中的毒瘤。
陛下维护的是整个京营集体利益,所以要一体对待。
身份政治是典型的竖切,阶级政治是典型的横切,士农工商、上流、下九流等等表述也是横切。
自从万士和提出横切竖切这种社会政治构想之后,大明应用极为广泛,至今这种构型,唯一的对手是蒙兀儿国。
无论是横切还是竖切,都不能客观去描述。
那边因为宗教、种族、宗族等等制度,情况有点过于复杂了,以至于让大明明公,都束手无策。
大明观察了很久,最终放弃了继续简单概括蒙兀儿国的社会体系,有点难为人了,阿克巴这个蒙兀儿皇帝都搞不明白的问题。
“陛下,臣有些想法。”戚继光坐直了身子,在他看来,这案子,既然发现了,有了补救措施,就会避免情况的恶化,不会量变引起质变,防微杜渐做到平时,就可以维持京营的战斗力,不算大事。
接下来他要和陛下谈的问题,才是国朝根本。
戚继光正襟危坐,极其严肃的说道:“臣在阅江楼听闻了马三强案,这个案子,并非个案,如果和万历九年江南操戈索契的大案,联系起来,就会发现这种案子的普遍。”
“如果再和江南选贡案联系在一起去看,就会发现更加可怕的事实,大明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状态。”
“一个旧秩序崩溃,新秩序又找不到确切的方向的迷惘,而上一次,陷入这种不知道路在何方的迷惘,是在南宋末年。”
“皇帝无法完成专权、大臣互相掣肘、文武完全对立、豪族觉得自己交的银税多,却被处处为难、百姓生活困苦,怨念在心中堆积,从上到下,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,世道为何就变成了这样。”
“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可以背负这份罪责的集体。”
“是走私塞外的晋商吗?他们给了草原钢铁火羽,有了对抗大明的军事实力。”
“可嘉靖末年大明依旧可以拒虏,嘉靖四十年,俺答汗领兵九万,入寇山西,马芳领兵一万,一日夜驰五百里及之,七战皆捷。”
“一万对九万的骑兵野战,一共打了七场,俺答汗全都是大败亏输,自那之后,俺答汗再无力南下了。”
“是江南士人吗?为了私门之利,弄得人心浮动,养倭寇自重,弄得无法收场,还得朝廷收拾,可他们的口舌真的能有这么大的威能?”
“臣不以为如此,事实上,从万历九年的废除贱奴籍,到今天选贡案,这些江南士人,可谓是不堪一击。”
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朕没听明白戚帅的意思,也就是说,在万历维新之前,大明其实已经到了南宋的那种群龙无首、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吗?”
南宋亡天下,怪谁?
怪两宋皇帝不肯放权?从宋孝宗之后,大宋皇帝和周天子已经没什么两样了,根本无法集中权力,已经不是与士大夫共天下,而是士大夫治天下;
怪两宋势要豪右们不肯为国效力?他们的抵抗已就该足够坚决了,蒙哥都死在了钓鱼城下。
怪两宋重文轻武,武备松弛?可是战场上,大宋军队依旧有极为亮眼的表现,甚至一度稳住了局面。
可就是这种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和迷茫,最终导致了亡国亡天下。
戚继光由衷的说道:“陛下圣明,从万历九年开始,废除贱奴籍到今天的选贡案,其实都是这种癫狂的延续。”
“从漫长的历史来看,我们不怕混乱,因为总会有人站出来收拾旧山河重塑秩序;我们也不怕外敌入侵,西晋两任皇帝被俘,永嘉之乱,五族南下祸乱北方,衣冠南渡;两宋更是把天下都亡了,但依旧有大明重开日月天。”
“但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路在何方,没有明确方向,如同一盘散沙,也没有人站出来,告诉所有人、所有集体,路到底在哪里,到底该怎么做,又能做些什么。”
社会各个集体的整体迷惘,都不知道该怎么做,才是最危险的时刻。
戚继光这番话,更加明确的表述是: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万民的行为、诉求,完全对立,没有任何共识,以此衍生的矛盾,最终会亡了天下。
“国朝的根本主体还是万民,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国朝根本之间的矛盾,激化到了互不认同的地步,就会造成这种迷茫。”朱翊钧总结了下这次奏对的主题,表述了自己的观点。
戚继光真的很少很少讨论政治,他很多时候都是扮演好一个战无不胜大将军的角色,他也很少说政治上的事儿,平素里在文华殿里,除非涉及戎事,也是一言不发。
在朱翊钧的记忆里,这好像是戚继光第一次对政治、社会矛盾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而且一开口,就是亡天下这个话题,戚继光不是不思考,只是不说而已。
“所以,陛下以辽东五间大瓦房为喻,提出了万历维新的五个总目标,臣以为甚善。”戚继光面色终于轻松下来。
他提出的这种迷惘、癫狂,正在逐渐褪色,因为已经有了新的目标,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,是有些后怕的。
正如他说的那样,他以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不知道为何,大明就变成了这个模样,万夫一力,自然天下无敌,可是这力气往哪里方向使?没有人能说明白。
陛下给万历维新设立了五个目标,这五个目标,一个比一个难以实现,但总归是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希望。
“这次南下,比之上次,臣感受到最大的变化,就是共识围绕着五个目标,在重新凝聚,比较有趣的选贡案待斩的有两家,也是在南京师范学堂创建的时候,捐了两千银。”
“即便是江南的势要豪右,也对丁亥学制持赞同的态度,只不过,他们的想法是,既然了钱,也要捞到名声,虽然功利了些,总比之前那种关起门来,只有自己家务事的时候,要强太多太多了。”
“还有这次费利佩要给大明加关税,江南势要豪右,先给他们加了价,一群来讨饭的蛮夷,也敢蹬鼻子上脸了。”戚继光表达了此次南巡,他完全不同的观感。
统治阶级和社会根本的万民之间,逐渐建立了新的共识和认同,这是人心凝聚的直接表现。
革故鼎新,最重要的就是鼎新,你这个鼎是新造的,但它里面究竟装着什么,要讲清楚,讲明白,并且获得天下的认同,就能鼎新。
说得容易,做起来,是陛下十七年如一日的辛劳。
“戚帅看的明白,洞若观火。”朱翊钧一愣,戚继光不说,他还真没注意到,他光顾着杀人了。
连浙江还田都能推行,无论是出于畏惧,还是出于认可,总之论迹不论心,政策得到了推行,代表着人心的确在凝聚,一盘散沙的乱局、迷惘、癫狂,正在结束。
“戚帅身体如何?朕听大医官说,前日戚帅也染了病。”朱翊钧问起了戚继光的身体状况。
戚继光笑着说道:“臣还以为自己年轻,这南方暖和,穿的薄了点,一阵冷风,便染了风寒,现在已然痊愈,劳烦陛下挂念。”
“身体是一切根本,朕还指望戚帅再次挂帅,征战倭国。”朱翊钧说起了征倭之战。
确切地说,大明和倭国还没打够,矛盾还没有充分的碰撞,还得再打一次,才能让倭国彻底屈服于大明的意志之下。
最近倭国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,掀起了一股反对倭奴的浪潮。
丰臣秀吉在半个京都的废墟上,召见了所有大名议事,这个议事进行了整整七天,但最后得到了一个共识,那就是禁止倭奴、游女出境。
任何大名都不得做这等营生,若有发现,共讨之。
“一掐脖子就认怂,一松手,倭寇又觉得自己行了!”戚继光也是服了,神火飞鸦烧了半个京都,实在是失策,就该烧掉整个京都。
“其实,从大明律而言,倭奴、游女、南洋姐的生意,是违禁取利。”朱翊钧稍微跟戚继光解释了下丰臣秀吉为何敢这么做,能这么做。
大明并不承认三角贸易里倭奴生意的合法性,这会造成大明道德滑坡。
事实上,在大明,知道倭奴生意的人,都不是很多,因为所有的杂报,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,连长崎总督府每年汇报倭奴数量,朱翊钧都会涂黑。
不记录就等于不存在,这种生意进行的如火如荼,但就是没有官文去记载。
就像捣巢赶马,在实录里,也是只言片语,也就是皇帝询问王之诰,王之诰回复,寥寥数语。
这就是个雷区,笔正们轻易不会涉猎,因为胡说会被人扣上同情倭寇的大帽子,成为通倭贼人。
没有哪个笔正愿意被陛下当街手刃,陈有仁的死,可是让北衙笔正们,胆战心惊。
皇帝如此公然出手杀人,朝中大臣不纠正,还给空白驾贴,笔正们人微言轻,索性不谈。
大多数百姓,都觉得这些倭奴,全都是战俘,而且,大明方面也禁止大明商人捕奴,但可以从大名手中购买,当然在海外,到底捕没捕,朝廷一般不会过问。
所以,丰臣秀吉,可以让倭国大名齐聚一堂,形成这种共识。
因为现在的倭国,尤其是青壮年,实在是太少了。
倭国丁口长期外流的同时,一场朝鲜战争,损失了十余万的青壮,对于眼下只有七百万丁口的倭国而言,十万青壮,是人口结构性的巨大损失。
大明开海十七年,倭国总丁口从九百万左右,已经降低到了七百万左右,这都是估算,但沿海人群聚集,是可以统计到大概人口数量的。
“一次矿产之战不够,还得再来一场人矿之战。”朱翊钧看了眼中书舍人叶向高,叶向高的笔都洗好了,聊到倭国,有些事儿就不方便记了。
今天万历起居注的内容,已经足够丰富了。
但叶向高没有去入厕的意思,他就是要听,而且看陛下的意思,也不打算赶他走。
叶向高是申时行之后,唯一还做了点事儿的首辅,虽然不多,但在没有了任何共识的晚明,能做点事,已经代表他有些能力了。
戚继光非常赞同的说道:“那就打,打到完全屈服为止!”
“陛下,绝不可让倭国坐大!看看英格兰,法兰西、神圣罗马、西班牙,都拿它没什么太好的办法,泰西各国,都恨的咬牙切齿,甚至费利佩不计代价的发动远征,都无可奈何。”
“绝对不能让倭国上岸,更不能让它坐大,实在是太危险了。”
要是让倭国挑拨到中原连大一统的共识都没有了,那才真正的完蛋!
泰西也不是没有人奋斗过,相反,想要统一泰西的奋斗者,层出不穷。
但只要英格兰人在,那就很难做到,英格兰的基本国策,就是里挑外撅,搅的泰西诸国,不得安宁,即离岸平衡。
“怕是得等几年,收回拳头,是用更狠的力气打出去。”朱翊钧表示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,不能连年用兵,他要履行自己万历维新的承诺,最近这几年时间,他不会动武。
朱翊钧这是给戚继光一个承诺,封无可封、赏无可赏的奉国公,依旧要领兵打仗的。
戚继光封无可封,可是在贵州领兵的戚继美,戚继光的弟弟可以继续封,戚继美没法封,就封戚继光的儿子。
一门两公爵,大明又不是没有!
祖宗喜欢胡闹就这般好处,事事都有祖宗成法,朱棣也干了。
朱翊钧和戚继光聊了很久,戚继光心情极好的离开了莫愁湖行宫。
大明皇帝看着戚继光的背影,对着冯保说道:“人活一口气,起初朕还不信,但朕刚看到戚帅的时候,戚帅的神情有点不对劲儿,虽然气色看起来不错,但缺了一股心劲儿,大抵是觉得,没仗打了,没用了。”
“对于常年征战的将领而言,最憋屈的就是这种时候,朕从俞大猷、马芳、刘显这些悍将的身上,都看到过这种落寞。”
“眼神失去了往日的光彩,甚至连腰都弯了下去。”
“瞧戚帅离开的时候,神采飞扬,八成回去就开始琢磨,下次大明平倭之战,究竟该怎么打了。”
戚继光已经很满足了,陛下履行了承诺,封公后,依旧让他领兵作战。
但四夷已平,怎么看,飞鸟尽,良弓就该藏起来了。
朱翊钧又给了一个承诺,画了一个大饼,告诉戚帅,平倭之战,还要继续打,戚继光立刻就精神抖擞了起来。
“其实应对丰臣秀吉的行为,把矿山做据点,捣巢赶马。”冯保提出了一个方案,现成的经验照抄就行,捣巢赶马,他的潜台词是没必要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。
“还是得打,冯伴伴,你想的太少了,戚帅不喜欢给自己表功,但其实江南社会共识的恢复,和接连的战争胜利有极大的关系。”
“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,就能凝聚人心,看得见的暴力,才是让这些虫豸,暂时蛰伏的根本原因!”
朱翊钧在没有外臣的时候,说话一点都不客气,对五个目标的认同?还不是怕他手里的刀。
没有京营这把刀牢牢地攥在手里,这些虫豸,绝对不会听话。
“还有,朕不灭倭,难道灭了南衙、浙江、福建、广州所有势要豪右、宗族的满门?当年的倭患,需要有人为此背负责任的,只要大明还在,这个仇就得报。”朱翊钧给了另外一个理由。
大明国势衰微,过去的帐,没法算;
但大明国势强横起来,这血仇若是不血报,他这个皇帝怎么当?
诚然,嘉靖倭患的罪人不止倭人,但灭倭,可以给天下一个交代。
“说起这个,臣最近听闻了一件松江府的大事,孙克弘费了整整五十万银,亲力亲为,为牺牲在入朝抗倭战场的英烈,进行风光大葬。”冯保说起孙克弘的动向。
上次孙克弘面圣没有在陛下面前表功,就是简单的提了一句。
冯保了解之后,发现费如此巨大。
“五十万银?”朱翊钧十分惊讶。
孙克弘这五十万银,能修一个先帝皇陵;倭奴一个才五银,可以买足足十万个倭奴、游女了!
松江水师的骨灰,都送回了松江府安葬,孙克弘对于松江府衙的安葬规格,表示不满,刚刚到任的李乐,还没完全掌控松江地面。
而孙克弘直接拿了五十万银捐给了松江府衙,而后以九品商总,亲力亲为,安葬了英魂归来的481名英烈,包括京都之战牺牲的长崎总督府牙兵。
除了风光大葬之外,整个大明最豪奢的忠烈祠,也在松江府,占地超过了三千亩地,是一整个完整的园林。
而且孙克弘还让人为这些英烈著书立传,所有人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后,公开刊行,钱让戏楼、茶馆将《东征记》和《英豪传》改成了话本、戏曲,传唱大江南北。
而孙克弘之所以这么做,完全是因为大仇得报,他到了地下,也有颜面去见父母了。
在嘉靖倭患的时候,孙克弘全家死的只剩下他们两兄弟,孙克毅至今还在长崎。
如此血仇,不报枉为人。
朱翊钧看着奋笔疾书的叶向高,露出了笑容,叶向高母亲带着尚在腹中的他,背井离乡。
叶向高对倭人一样恨之入骨。
(本章完)
戚继光并不想激怒皇帝,如果是陛下小时候,这些脏事,戚继光一定会在面圣的时候,仔细说说,告诫陛下,这都是奸佞的阴谋。
一定要小心,来自内部力量对军队凝聚力的解构。
但陛下已经长大,而且极其英明,现在他都是把事情彻底搞清楚后,再十分谨慎的找到重点,去汇报这个消息,并且给出一个折中的方案。
比如嫁娶要经过书记核准、把总级批准,才可以成亲。
这种制度,就是极力规避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。
一个把总的年纪,终究是要比十六七岁的年轻人,阅历要深一些,有的时候,有些心怀叵测之徒,只需要看一眼,就能知道是否是过日子的人。
这里面还有个问题,就是军兵多数出身清贫,父母没有见过什么世面,在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的万历年间,通常军兵自己无法去抗争。
而把总作为上级,说的话,父母反而极其认同,一句上级不准,父母就立刻担心孩子的前途,认可了把总的安排。
而且把总的地位更高,可以调动的人脉更广,但凡是军兵成亲,只要稍微问一问,这种已经成婚的情况,就可以知晓。
而且戚继光希望制度推行的时候,朝廷可以允许把总对军兵婚配对象进行审查,完整保护军兵利益。
朱翊钧看完了戚继光的奏疏,想了想说道:“审查是否是罪身犯案,是否婚配,朕以为极善,不必等了,立刻推行,不能前线拼命,后方还要吃大明军兵的绝户,朕不允许这种现象的发生。”
十二份案卷里,有一份案卷,有一名牺牲在前线山城攻坚、上了忠烈祠的军兵,而骗婚妻子披麻戴孝,哭成了泪人,并且发誓,要为丈夫守节,还要请贞节牌坊。
当这个妻子拿到了抚恤银之后,带着孩子,立刻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。
当镇抚司接到了报案之后,立刻开始了行动,很快,就发现这个妻子的所有身份都是假的,镇抚司甚至请缇骑出面,大海捞针也没有找到下落。
而窝案的爆发,反而找到了一些线索,从经纪买办、媒婆手里,获得了这个女子真实身份,在这个出任何远门都需要路引的年代里,找到了真实身份,就能知道下落。
最终缇骑抓到了这个妻子,孩子已经被卖给了人牙子,这名妻子正准备乘船下到南洋去,在松江府巡检司被抓获。
按照这个案子的恶劣程度,即便是跑到南洋,镇抚司也会穷追不舍,因为不抓到,没办法跟陛下交代,陛下盛怒,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。
孩子也被解救,居然被卖到了宣府,人牙行准备卖到口外去。
“军兵没有哗变,是在等镇抚司查案的结果。”朱翊钧总觉得心里难受。
差点就给案犯跑掉了!
任何人出海,都要海防巡检司进行审查,这个时间大约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,只有获准,才可以离开。
而这案犯,以投亲为名义出海,审查了两个多月,差点就给案犯通过了。
“哗变倒不至于,但是处置不力,军兵有些乱七八糟的想法,就很难说了。”戚继光觉得倒不至于哗变,毕竟京营十万众,这些年清汰退役,京营退役也有五万余众,如此庞大的规模,就出了这么一个窝案。
毕竟不是谁都有胆子,骗到世间最强暴力组织的头上。
朱翊钧倒是颇为感慨的说道:“财帛动人心啊,大明军兵俸禄、赏钱都是格外丰厚的,地位上也在提高,用南衙逆党的话说,就是丘八翻身了。”
“而大多数的军兵出身穷苦,没有见过多少世面,再加上军营整体封闭,很容易上当受骗。”
其实南衙逆党的原话是死丘八翻身了,逆党对于皇帝翻身的认知是一时没看住,让皇帝得了机会。
而逆党对军兵、佃流氓力翻身,是非常不满的,一群底层边角料,居然也能成为比他们还要重要的人上人。
“这个女医倌的案子,怎么办?”戚继光提到了其中一个十分棘手的案件。
这十二个案子里,还有一个军户女医倌,也被骗了,受害的军兵可不仅仅男兵,连女兵都有一个。
女医倌还是太医院的学子,听了父母的话,跟假丈夫成婚三年,这个假丈夫在和女医倌成婚前,就已经成婚,并没有孩子。
假丈夫在和女医倌婚姻存续期间,生下两个儿子,整个过程,假丈夫并没有和之前的妻子断绝来往。
女医倌听说窝案爆发,总觉得丈夫平日里有些奇怪,稍微一查,就发现了端倪。
这假丈夫是两头骗,身份都是假的,而且都是图谋对方家产。
在这个年代里,男的三妻四妾也算正常,也按窝案的斩立决去处置?
“杀。”朱翊钧十分确切的说道:“既然是窝案,就要一体对待。”
这是维护京营军兵的集体利益,而且女医倌对欺骗自己的假丈夫,就两个字,恨绝。
即便是这个假丈夫和之前那个妻子断绝来往,她也要和离,作为军户医倌,她这点决断力还是有的。
“臣遵旨。”戚继光明白了皇帝的打算。
女医倌可以再婚,也可以不婚,京营对于这种情况,即便有出战任务,也可以选择让她留在老家照看病人。
劳动使人自由,更加高效的劳动,使人更加自由,本来女医倌就不想和那假丈夫成婚,父母之命,她无法抵抗分毫,婚后也是聚少离多。
现在,她是熟练的外科医生,没有丈夫,也可以让自己、孩子活的很好。
陛下素来不喜欢身份政治,对于泰西这样的社会,身份政治,可能是维持稳定的关键,但是对于大明而言,这就是毒瘤中的毒瘤。
陛下维护的是整个京营集体利益,所以要一体对待。
身份政治是典型的竖切,阶级政治是典型的横切,士农工商、上流、下九流等等表述也是横切。
自从万士和提出横切竖切这种社会政治构想之后,大明应用极为广泛,至今这种构型,唯一的对手是蒙兀儿国。
无论是横切还是竖切,都不能客观去描述。
那边因为宗教、种族、宗族等等制度,情况有点过于复杂了,以至于让大明明公,都束手无策。
大明观察了很久,最终放弃了继续简单概括蒙兀儿国的社会体系,有点难为人了,阿克巴这个蒙兀儿皇帝都搞不明白的问题。
“陛下,臣有些想法。”戚继光坐直了身子,在他看来,这案子,既然发现了,有了补救措施,就会避免情况的恶化,不会量变引起质变,防微杜渐做到平时,就可以维持京营的战斗力,不算大事。
接下来他要和陛下谈的问题,才是国朝根本。
戚继光正襟危坐,极其严肃的说道:“臣在阅江楼听闻了马三强案,这个案子,并非个案,如果和万历九年江南操戈索契的大案,联系起来,就会发现这种案子的普遍。”
“如果再和江南选贡案联系在一起去看,就会发现更加可怕的事实,大明陷入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状态。”
“一个旧秩序崩溃,新秩序又找不到确切的方向的迷惘,而上一次,陷入这种不知道路在何方的迷惘,是在南宋末年。”
“皇帝无法完成专权、大臣互相掣肘、文武完全对立、豪族觉得自己交的银税多,却被处处为难、百姓生活困苦,怨念在心中堆积,从上到下,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,世道为何就变成了这样。”
“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可以背负这份罪责的集体。”
“是走私塞外的晋商吗?他们给了草原钢铁火羽,有了对抗大明的军事实力。”
“可嘉靖末年大明依旧可以拒虏,嘉靖四十年,俺答汗领兵九万,入寇山西,马芳领兵一万,一日夜驰五百里及之,七战皆捷。”
“一万对九万的骑兵野战,一共打了七场,俺答汗全都是大败亏输,自那之后,俺答汗再无力南下了。”
“是江南士人吗?为了私门之利,弄得人心浮动,养倭寇自重,弄得无法收场,还得朝廷收拾,可他们的口舌真的能有这么大的威能?”
“臣不以为如此,事实上,从万历九年的废除贱奴籍,到今天选贡案,这些江南士人,可谓是不堪一击。”
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朕没听明白戚帅的意思,也就是说,在万历维新之前,大明其实已经到了南宋的那种群龙无首、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吗?”
南宋亡天下,怪谁?
怪两宋皇帝不肯放权?从宋孝宗之后,大宋皇帝和周天子已经没什么两样了,根本无法集中权力,已经不是与士大夫共天下,而是士大夫治天下;
怪两宋势要豪右们不肯为国效力?他们的抵抗已就该足够坚决了,蒙哥都死在了钓鱼城下。
怪两宋重文轻武,武备松弛?可是战场上,大宋军队依旧有极为亮眼的表现,甚至一度稳住了局面。
可就是这种大厦将倾之前的癫狂和迷茫,最终导致了亡国亡天下。
戚继光由衷的说道:“陛下圣明,从万历九年开始,废除贱奴籍到今天的选贡案,其实都是这种癫狂的延续。”
“从漫长的历史来看,我们不怕混乱,因为总会有人站出来收拾旧山河重塑秩序;我们也不怕外敌入侵,西晋两任皇帝被俘,永嘉之乱,五族南下祸乱北方,衣冠南渡;两宋更是把天下都亡了,但依旧有大明重开日月天。”
“但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路在何方,没有明确方向,如同一盘散沙,也没有人站出来,告诉所有人、所有集体,路到底在哪里,到底该怎么做,又能做些什么。”
社会各个集体的整体迷惘,都不知道该怎么做,才是最危险的时刻。
戚继光这番话,更加明确的表述是: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万民的行为、诉求,完全对立,没有任何共识,以此衍生的矛盾,最终会亡了天下。
“国朝的根本主体还是万民,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国朝根本之间的矛盾,激化到了互不认同的地步,就会造成这种迷茫。”朱翊钧总结了下这次奏对的主题,表述了自己的观点。
戚继光真的很少很少讨论政治,他很多时候都是扮演好一个战无不胜大将军的角色,他也很少说政治上的事儿,平素里在文华殿里,除非涉及戎事,也是一言不发。
在朱翊钧的记忆里,这好像是戚继光第一次对政治、社会矛盾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而且一开口,就是亡天下这个话题,戚继光不是不思考,只是不说而已。
“所以,陛下以辽东五间大瓦房为喻,提出了万历维新的五个总目标,臣以为甚善。”戚继光面色终于轻松下来。
他提出的这种迷惘、癫狂,正在逐渐褪色,因为已经有了新的目标,他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,是有些后怕的。
正如他说的那样,他以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,不知道为何,大明就变成了这个模样,万夫一力,自然天下无敌,可是这力气往哪里方向使?没有人能说明白。
陛下给万历维新设立了五个目标,这五个目标,一个比一个难以实现,但总归是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希望。
“这次南下,比之上次,臣感受到最大的变化,就是共识围绕着五个目标,在重新凝聚,比较有趣的选贡案待斩的有两家,也是在南京师范学堂创建的时候,捐了两千银。”
“即便是江南的势要豪右,也对丁亥学制持赞同的态度,只不过,他们的想法是,既然了钱,也要捞到名声,虽然功利了些,总比之前那种关起门来,只有自己家务事的时候,要强太多太多了。”
“还有这次费利佩要给大明加关税,江南势要豪右,先给他们加了价,一群来讨饭的蛮夷,也敢蹬鼻子上脸了。”戚继光表达了此次南巡,他完全不同的观感。
统治阶级和社会根本的万民之间,逐渐建立了新的共识和认同,这是人心凝聚的直接表现。
革故鼎新,最重要的就是鼎新,你这个鼎是新造的,但它里面究竟装着什么,要讲清楚,讲明白,并且获得天下的认同,就能鼎新。
说得容易,做起来,是陛下十七年如一日的辛劳。
“戚帅看的明白,洞若观火。”朱翊钧一愣,戚继光不说,他还真没注意到,他光顾着杀人了。
连浙江还田都能推行,无论是出于畏惧,还是出于认可,总之论迹不论心,政策得到了推行,代表着人心的确在凝聚,一盘散沙的乱局、迷惘、癫狂,正在结束。
“戚帅身体如何?朕听大医官说,前日戚帅也染了病。”朱翊钧问起了戚继光的身体状况。
戚继光笑着说道:“臣还以为自己年轻,这南方暖和,穿的薄了点,一阵冷风,便染了风寒,现在已然痊愈,劳烦陛下挂念。”
“身体是一切根本,朕还指望戚帅再次挂帅,征战倭国。”朱翊钧说起了征倭之战。
确切地说,大明和倭国还没打够,矛盾还没有充分的碰撞,还得再打一次,才能让倭国彻底屈服于大明的意志之下。
最近倭国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,掀起了一股反对倭奴的浪潮。
丰臣秀吉在半个京都的废墟上,召见了所有大名议事,这个议事进行了整整七天,但最后得到了一个共识,那就是禁止倭奴、游女出境。
任何大名都不得做这等营生,若有发现,共讨之。
“一掐脖子就认怂,一松手,倭寇又觉得自己行了!”戚继光也是服了,神火飞鸦烧了半个京都,实在是失策,就该烧掉整个京都。
“其实,从大明律而言,倭奴、游女、南洋姐的生意,是违禁取利。”朱翊钧稍微跟戚继光解释了下丰臣秀吉为何敢这么做,能这么做。
大明并不承认三角贸易里倭奴生意的合法性,这会造成大明道德滑坡。
事实上,在大明,知道倭奴生意的人,都不是很多,因为所有的杂报,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,连长崎总督府每年汇报倭奴数量,朱翊钧都会涂黑。
不记录就等于不存在,这种生意进行的如火如荼,但就是没有官文去记载。
就像捣巢赶马,在实录里,也是只言片语,也就是皇帝询问王之诰,王之诰回复,寥寥数语。
这就是个雷区,笔正们轻易不会涉猎,因为胡说会被人扣上同情倭寇的大帽子,成为通倭贼人。
没有哪个笔正愿意被陛下当街手刃,陈有仁的死,可是让北衙笔正们,胆战心惊。
皇帝如此公然出手杀人,朝中大臣不纠正,还给空白驾贴,笔正们人微言轻,索性不谈。
大多数百姓,都觉得这些倭奴,全都是战俘,而且,大明方面也禁止大明商人捕奴,但可以从大名手中购买,当然在海外,到底捕没捕,朝廷一般不会过问。
所以,丰臣秀吉,可以让倭国大名齐聚一堂,形成这种共识。
因为现在的倭国,尤其是青壮年,实在是太少了。
倭国丁口长期外流的同时,一场朝鲜战争,损失了十余万的青壮,对于眼下只有七百万丁口的倭国而言,十万青壮,是人口结构性的巨大损失。
大明开海十七年,倭国总丁口从九百万左右,已经降低到了七百万左右,这都是估算,但沿海人群聚集,是可以统计到大概人口数量的。
“一次矿产之战不够,还得再来一场人矿之战。”朱翊钧看了眼中书舍人叶向高,叶向高的笔都洗好了,聊到倭国,有些事儿就不方便记了。
今天万历起居注的内容,已经足够丰富了。
但叶向高没有去入厕的意思,他就是要听,而且看陛下的意思,也不打算赶他走。
叶向高是申时行之后,唯一还做了点事儿的首辅,虽然不多,但在没有了任何共识的晚明,能做点事,已经代表他有些能力了。
戚继光非常赞同的说道:“那就打,打到完全屈服为止!”
“陛下,绝不可让倭国坐大!看看英格兰,法兰西、神圣罗马、西班牙,都拿它没什么太好的办法,泰西各国,都恨的咬牙切齿,甚至费利佩不计代价的发动远征,都无可奈何。”
“绝对不能让倭国上岸,更不能让它坐大,实在是太危险了。”
要是让倭国挑拨到中原连大一统的共识都没有了,那才真正的完蛋!
泰西也不是没有人奋斗过,相反,想要统一泰西的奋斗者,层出不穷。
但只要英格兰人在,那就很难做到,英格兰的基本国策,就是里挑外撅,搅的泰西诸国,不得安宁,即离岸平衡。
“怕是得等几年,收回拳头,是用更狠的力气打出去。”朱翊钧表示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,不能连年用兵,他要履行自己万历维新的承诺,最近这几年时间,他不会动武。
朱翊钧这是给戚继光一个承诺,封无可封、赏无可赏的奉国公,依旧要领兵打仗的。
戚继光封无可封,可是在贵州领兵的戚继美,戚继光的弟弟可以继续封,戚继美没法封,就封戚继光的儿子。
一门两公爵,大明又不是没有!
祖宗喜欢胡闹就这般好处,事事都有祖宗成法,朱棣也干了。
朱翊钧和戚继光聊了很久,戚继光心情极好的离开了莫愁湖行宫。
大明皇帝看着戚继光的背影,对着冯保说道:“人活一口气,起初朕还不信,但朕刚看到戚帅的时候,戚帅的神情有点不对劲儿,虽然气色看起来不错,但缺了一股心劲儿,大抵是觉得,没仗打了,没用了。”
“对于常年征战的将领而言,最憋屈的就是这种时候,朕从俞大猷、马芳、刘显这些悍将的身上,都看到过这种落寞。”
“眼神失去了往日的光彩,甚至连腰都弯了下去。”
“瞧戚帅离开的时候,神采飞扬,八成回去就开始琢磨,下次大明平倭之战,究竟该怎么打了。”
戚继光已经很满足了,陛下履行了承诺,封公后,依旧让他领兵作战。
但四夷已平,怎么看,飞鸟尽,良弓就该藏起来了。
朱翊钧又给了一个承诺,画了一个大饼,告诉戚帅,平倭之战,还要继续打,戚继光立刻就精神抖擞了起来。
“其实应对丰臣秀吉的行为,把矿山做据点,捣巢赶马。”冯保提出了一个方案,现成的经验照抄就行,捣巢赶马,他的潜台词是没必要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。
“还是得打,冯伴伴,你想的太少了,戚帅不喜欢给自己表功,但其实江南社会共识的恢复,和接连的战争胜利有极大的关系。”
“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,就能凝聚人心,看得见的暴力,才是让这些虫豸,暂时蛰伏的根本原因!”
朱翊钧在没有外臣的时候,说话一点都不客气,对五个目标的认同?还不是怕他手里的刀。
没有京营这把刀牢牢地攥在手里,这些虫豸,绝对不会听话。
“还有,朕不灭倭,难道灭了南衙、浙江、福建、广州所有势要豪右、宗族的满门?当年的倭患,需要有人为此背负责任的,只要大明还在,这个仇就得报。”朱翊钧给了另外一个理由。
大明国势衰微,过去的帐,没法算;
但大明国势强横起来,这血仇若是不血报,他这个皇帝怎么当?
诚然,嘉靖倭患的罪人不止倭人,但灭倭,可以给天下一个交代。
“说起这个,臣最近听闻了一件松江府的大事,孙克弘费了整整五十万银,亲力亲为,为牺牲在入朝抗倭战场的英烈,进行风光大葬。”冯保说起孙克弘的动向。
上次孙克弘面圣没有在陛下面前表功,就是简单的提了一句。
冯保了解之后,发现费如此巨大。
“五十万银?”朱翊钧十分惊讶。
孙克弘这五十万银,能修一个先帝皇陵;倭奴一个才五银,可以买足足十万个倭奴、游女了!
松江水师的骨灰,都送回了松江府安葬,孙克弘对于松江府衙的安葬规格,表示不满,刚刚到任的李乐,还没完全掌控松江地面。
而孙克弘直接拿了五十万银捐给了松江府衙,而后以九品商总,亲力亲为,安葬了英魂归来的481名英烈,包括京都之战牺牲的长崎总督府牙兵。
除了风光大葬之外,整个大明最豪奢的忠烈祠,也在松江府,占地超过了三千亩地,是一整个完整的园林。
而且孙克弘还让人为这些英烈著书立传,所有人的生平进行了考证后,公开刊行,钱让戏楼、茶馆将《东征记》和《英豪传》改成了话本、戏曲,传唱大江南北。
而孙克弘之所以这么做,完全是因为大仇得报,他到了地下,也有颜面去见父母了。
在嘉靖倭患的时候,孙克弘全家死的只剩下他们两兄弟,孙克毅至今还在长崎。
如此血仇,不报枉为人。
朱翊钧看着奋笔疾书的叶向高,露出了笑容,叶向高母亲带着尚在腹中的他,背井离乡。
叶向高对倭人一样恨之入骨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