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2章豪右恃势拒偿之弊
朱翊钧其实也清楚,绥远的王化进程,要远远好于吕宋。
吕宋王化十五年,颗粒无收,可是绥远的王化进行到了第八年,已经走到了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新绥远的进程。
但朱翊钧依旧愤怒柯延昌去年冬天被袭击之事,下章严厉申饬了绥远地面官员,再有下次,皇帝的威罚和重拳,就会砸向绥远。
在大明,没人会把皇帝的圣旨当儿戏,陛下说到做到。
马三强的案子引起了十分广泛的讨论,很快南衙的各种杂报,就开始讨论这个案子,但朱翊钧对这个风向非常不满。
南衙的整体风力,主要集中在了这个案子为偶发案件,是非常偶然的个例;
其次就是将整个案件归因为了底层人的邪恶之上,即小人之恶。
“简直是胡说八道!”朱翊钧看完了几份杂报,直接扔到了地上。
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这的确是孔夫子说的,可是在这里,夫子是以道德身份去区分小人和君子,而不是身份和地位!说马三强索赔是小人只知道私门之利,那刘友嘉呢?”
“这些人断章取义,对刘友嘉买凶杀人,只字不提!”
“马三强只求五银,索赔这汤药费以奉母养子,是为私不假但合人伦,民之道,有恒产者有恒心,民生无保,焉能责其义?”
“夫子说: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在这些南衙的士大夫眼里,居上位者,德行天然就是高尚的,居卑贱者,德行就像是野草,他们就是这么理解论语的吗?”
“这句话分明是说居上位者的德行,影响整个世道的道德,马三强本为勤勉工匠,主家苛责,买凶杀人,暴起反抗,是困兽犹斗。”
“孟子有言,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!居上者,不修德行,率兽食人,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!这些蠢货,现在全都责怪黎民庶人,不肯宽容!”
“颠倒纲常!”
朱翊钧气疯了,南衙的风力舆论,引经据典,把儒家的经典,挨个引述了一遍,将马三强这个居卑鄙者,认定为了穷凶极恶之小人,进而论证了一个观点:
底层人的道德最是败坏;底层人最是邪恶愚蠢,而且还习惯性的坐井观天,以自己的低级思维理解世界。
比如马三强,冤有头债有主,摸黑灭人满门,就是典型的底层报复思维,一点都不体面。
朱翊钧也读四书五经,而且他读的很好,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,每月二十九日,他都要接受讲筵学士考成,起居注中,将每一次考成都记录周详!
朱翊钧就没有看出孔夫子和孟子说的话,是他们解读的那个意思!
相反,孔夫子和孟子几乎所有的经典,都是一个观点,民风善恶系于上位者教化所致。
作为统治阶级的居上位者,一定要修德行,儒家经典里,从没有一句,是教人漠视民生疾苦、苛责困厄之民!
“马三强、刘友嘉满门俱死,如此惨案,何所致?非小人之恶,恰是上失其道之果!”朱翊钧站起身来,在几份杂报上,用力的踩了几脚。
朱翊钧恶狠狠的啐了一口,厉声骂道:“一群蠢货!就这么继续漠视民生疾苦,苛责困厄之民,等到马三强出在他们家的时候,他们就知道改悔了,就知道自己错了!”
从万历元年接受帝王教育,向来很有礼仪,很少出口成脏仪举失范的大明皇帝,又是骂街,又是啐一口,可见是真的对这些风力舆论厌恶。
“陛下,气大伤身,气大伤身,这里还有几份北衙的杂报。”冯保将几本杂报送到了御案之前。
“不看,看什么看,八成也是这种胡言乱语,看多了生气。”朱翊钧将杂报往旁边一推,看出火来的大明皇帝,恨不得让戚帅带着京营从狮子山冲下来。
“陛下,南北两京的风力是完全不同的。”冯保还是小心的将北衙的杂报放在了桌上。
朱翊钧这才回到了御案之前,看了两本,才坐直了身子,看了许久。
北衙的风力舆论就正常多了,毕竟万历维新十七年,顺天府被规训了十七年,即便是再贱的贱儒,挨打挨多了,就知道什么话能说,什么话不能说了。
相比较南衙对刘友嘉的避而不谈,北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松江府上海县知县,为何没有执行十五银的索赔。
讨论是极为充分的,最后得到了一个结论,那就是刘友嘉没钱。
不是刘友嘉真的没钱,而是在朝廷的眼里,刘友嘉名下没有任何的财货,地亩、钱财。
甚至连刘记豆腐坊,都不是在刘友嘉的名下,而是在一名徐富贵的人名下。
有笔正甚至跑到了上海县,找到了姚光启了解了所有始末,才得知,这个徐富贵,早就在万历五年就死了,可是因为没有销户,这个徐福贵仍然活在档案里。
产业是诡寄在死人名下,家宅是租赁远房亲朋,下人全都是和工坊签的劳务合同,刘友嘉主打一个一无所有。
刘友嘉分文没有,姚光启这头还没找到刘友嘉的财产,那头刘友嘉就让徐四海去泄愤了。
刘友嘉的银子在哪里?松江府查实,刘友嘉的银子,都在私人的钱庄里放高利贷赚利息。
这还是稽税院跟着银路查到的线索,也就是稽税缇骑办案不讲法理,百无禁忌才找得到,否则地方衙门查一辈子也找不到。
第一份杂报,讨论的是为何基层判决如此难以执行,是否可以让稽税院帮忙穿透,寻找财物强制执行。
第二份杂报来自李贽,李贽在杂报里,则以矛盾说讨论了矛盾激化的过程,刘友嘉有四次机会,可以避免灾祸发生。
首先是在驴踢人的时候,刘友嘉作为豆腐坊的主人,就该慰劳,而非恶语相向;
其次是马三强养伤时候,刘友嘉但凡还是个人,就该去家中慰问看望,主动承担汤药费;
再之是马三强康复后,索求五银,刘友嘉无论出于道义还是责任,都该偿付;
最后则是在买凶杀人时候,迷途知返,当刘友嘉让徐四海去为难马三强的时候,已经是覆水难收;
整个矛盾激化的过程,居上位者也就是地位上的君子,总是掌控和主导矛盾激化程度;
而马三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无敌,毫无顾忌,母妻子皆亡的时候,掌控和主导矛盾激化的就到了居卑鄙者手中。
这个矛盾主导者变化过程,十分显著。
而量变引发了质变,当这种居卑鄙者的数量,累积到一种程度,就是天变之日。
李贽从矛盾说去分析其中的矛盾,论述了主导矛盾的主体,在矛盾不断极化过程中的攻守易形。
如果朝廷没有作为,制造这种无敌之人,这种骇人听闻的案件将会愈演愈烈。
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徐四海下的命令,的确是打一顿,是这四人在扭打的时候,推了马三强母亲一把,杀死了马三强的母亲,才一不做二不休,强淫了其妻子,听到村里人声犬吠,才狼狈逃窜。”
徐四海四个手下被抓后,交代了为何没有斩草除根,把马自强也给杀了。
因为村里人听到了动静,已经过来查看情况,这四人只能狼狈逃跑,没有继续痛下杀手,否则马三强也死了。
马三强侥幸不死,之所以等不及朝廷的公义,因为他只能先下手为强,否则刘友嘉必然斩草除根。
而第三本杂报,则是讨论了律法缺位,豪右恃势拒偿之弊。
姚光启判罚十五银的赔偿,缺少大明律法的支持,刘友嘉不服这份判决,是因为大明律没有规定,凭什么要赔?
十五银的赔偿,全凭姚光启地方官个人道德支撑,这种律法的缺位,更导致雇工伤残,无凭可依。
马三强不信衙门、不信朝廷,让自己手里的刀,倒一倒心中的苦水,因为他知道朝廷律法从来不保护他这些穷苦人。
正是这种律法的缺位,导致了势要豪右可以倚仗自己的社会地位,来拒绝一切的赔偿,为所欲为。
在大明生产关系向自由雇佣关系转变,商品经济形成的过程中,朝廷的僵化、律法的缺失,也是让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。
朝廷应该制定相应的赔付标准,极力避免这种情况。
国朝凌驾于一切社会集体之上,调和各方矛盾,显然,马三强案,朝廷在律法上的缺位,没有履行到自己的责任。
第四本杂报,则讨论了地方保护,势要豪右作为地方税收大户,税收的来源,地方衙门天然对势要豪右偏袒。
第五本杂报,则是讨论大明不止一个马三强,而是千千万万个马三强,笔正根据自己的见闻,一共举了五个例子,都是相似的案件,马三强的悲剧,反复上演。
“这本杂报,就有点不切实际了。”朱翊钧拿着北衙第六份杂报,看了会儿,摇头放在一边。
第六份杂报则讨论了官厂和民坊之间的差别,在官厂做工,受伤了、意外死亡,都有汤药抚恤,甚至连匠人留下的子女,也能够顺利长大成人,官厂会强令这孩子留校上学,即便是不能成为士大夫,也可以成为读书识字的匠人。
官厂和民坊之间巨大差别,干脆把天下所有民坊,全都收归官厂得了。
官厂有官厂的问题,僵化、臃肿、世袭等等,都是难题,把天下民坊变成官厂,这和复古到井田制,没什么区别了。
北衙的十几份杂报,主要是讨论马三强案件在各方面的意义。
“朕看完,越发觉得南衙这些杂报面目可憎了,他们连事实都不谈,其心可诛!”朱翊钧揉了揉额头。
不是冯保在欺上瞒下,给南衙士大夫上眼药,冯保没那个胆子。
南北两京的杂报,全都是排的上号的大报,都拥有广泛的订阅人群,能够发日报的那种大型报社。
这种风力舆论上差别,让朱翊钧有点无奈,他总不能把南京皇宫修一修,在南京做皇帝。
这也是南衙士大夫有恃无恐的原因,你皇帝终究是要回北衙吃沙子的。
如果皇帝严加处治,因言获罪,也会对下情上达形成阻碍,文字狱非但不能完成思想上的统一,反而会让人道路以目。
冯保将一本奏疏放在了桌上,低声说道:“内阁上了本奏疏,稽考旧章,参酌时宜,谨拟工伤赔偿条例,恳请圣裁。”
风力舆论总是那么的喧嚣,大明朝臣们并不会被这些风力舆论所裹挟,而是按照圣旨,制定了《请定工伤赔偿条例以安民生疏》。
主要内容包含了明定雇主之责,细化了赔偿的规定、严申官府职权、禁绝私斗之风等多个方面。
首先就是律法上,明确规定:
凡匠作、雇工因务负伤致残者,主家须依《大明律·户律》损公私财物例,承担全责,若因器具朽坏、牲畜失控致伤,主家未及时修缮管束,罪加一等。
工伤要赔偿,而且生产工具、牲畜等,如果不能及时修缮、约束、赔付,罪加一等以残害论刑名。
拒不赔偿,民事案件上升到刑事案件,轻则杖五十一百,重则流放烟瘴之地。
赔偿细则,工伤必须明定包含汤药、误工、恤银。
汤药就是医药费;误工费按月钱折半、不足一月按一月算;而恤银则是残疾,按月钱全额赔偿十五年,致死则是月钱赔偿二十年;
马三强一年的劳动报酬为十四银,如果残疾就是210银,如果致死则是280银。
严申官府职权,就是府州县衙门必须要严格执行判罚,不得延误,抗命不遵,枷号一月,罚银倍偿;情节尤重者,流徙南洋。
一旦有工伤赔付的判决,只要不赔偿,就将事主抓捕,强制执行。
枷号,就是戴上枷锁羁押,每拖一个月的时间,就要处罚加倍,姚光启判刘友嘉赔十五银,拖一个月是三十银,拖两个月是六十银,拖三个月是一百二十银。
如果恶劣到刘友嘉这种情况,抄家流放。
在严申官府职权这一则中,内阁要求,地方官员要对各自所辖地面所有民坊立契稽查,就是民坊必须要有劳务合同,如果没有则以违禁取利判罚。
违禁取利,就是违反禁令获利,最轻微的处罚,也是勒令关门,即未立契书,不得经营。
禁绝私斗之风,则是:雇工不得私相报复,违者以故杀论;主家若买凶胁迫,依谋叛连坐。
如果雇工负伤,也没告诉衙门,就怀恨在心,直接报复杀人,按杀人案判;
如果主家为了逼迫雇工就范,买凶胁迫,则是谋叛大罪,要连坐家人,抄没家产。
禁绝私斗之风,不仅对穷民苦力有要求,同样对主家要求更高。
最后内阁辅臣重申工伤赔付条例的目的:非独护穷黎之血肉,实为斩豪右之爪牙,正不正之风,利国朝之商货。
刘记豆腐坊这一恶案,没有赢家。
马三强没有赢,他虽然没有被斩立决,但也要流放南洋了,全家俱丧;
刘友嘉当然也没有赢,全家都下地狱了,跟阎王爷讲理去了。
“令三法司会签,颁行天下,晓谕地方各官,申明条例。”朱翊钧全文审视了三遍,确定了所有条规后,朱批下章。
万历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,内阁上奏,皇帝朱批,大明朝正式开始推动劳动保障制度完善。
度数旁通,量化工伤、致死赔偿标准,强制执行避免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,用皇权压制地方豪强的为所欲为,强化朝廷对地方经济控制,为‘让大明再次伟大包含所有大明人’提供制度性保障,切实推动‘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’的基本国策。
而皇帝再一次践行了‘护民以彰圣德’的基本执政理念。
当皇帝圣旨下章到了各地方衙门的时候,南衙的风力舆论,立刻偃旗息鼓了下来。
胳膊拧不过大腿,朝廷、皇帝根本没有理会他们掀起的风力舆论,不受他们裹挟,制定了新的律法,继续胡说,那就是抗旨了。
讨论是讨论,抗旨是抗旨,性质完全不同。
故意将整个案件归因为小人之恶,就是江南势要豪右希望用自己对风力舆论的控制,影响朝廷的判断,同样也是自我宽慰,没事的,就是偶发个例,不必过分担心。
但刘友嘉满门惨案,还是让所有势要豪右心有戚戚,朝廷最终的判罚,连马三强都没杀,而是送去了南洋,甚至民间传闻,皇帝本人还从内帑给了二十五银做安家费,也不知真假。
“朕给了马三强二十五银做安家费这事儿,朕怎么不知道呢?倒是提醒朕了,内帑支二十五银,送到松江府衙门,亲自交给马三强,给他安家。”朱翊钧对着冯保交代着。
他真没给,但民间有这个传闻,他再不给,反倒是小气了。
“臣遵旨。”冯保让一个万历元年起跟着陛下陪练的大珰去办这件事,顺便再让这个大珰了解下案件的始末,确定陛下没有被蒙蔽。
这不是二十五两银子,而是保命符。
有御赐的这二十五银,证明陛下知道马三强这个人,到了南洋,也不会有人刻意为难,万一皇帝陛下想起来此人,询问近况,刻意的为难都会变成回旋镖,正中眉心。
“戚帅到了吗?”朱翊钧看了看时辰,戚继光每七天到莫愁湖行宫一次,报闻京营情况。
冯保赶忙俯首说道:“已然等候一刻钟了。”
“不早说,快宣,不,朕过去吧,戚帅在哪里?”朱翊钧站起来,准备自己过去。
戚继光是大将军,节制天下兵马,放到五代十国,今天不是皇帝明天也是了,即便是不提戚继光现在身份,他也是为大明南征北战四十载的常胜将军,值得朱翊钧礼遇。
“戚帅在看陛下种的速生杨。”冯保还是带着陛下去了行宫园。
戚继光还在等皇帝宣见,结果却等来了皇帝,颇为惶恐的俯首说道:“臣拜见陛下,陛下圣躬安。”
“免礼免礼,不是戚帅在阅江楼给朕镇着,这些南衙势要豪右早就跑到莫愁湖行宫号丧来了,哪里会如此清净?有人反对朕的政令,朕就对他们说:你去跟朕的京营说去吧,哈哈哈。”朱翊钧走了几步,满是笑意的说道。
戚继光听闻赶忙说道:“京营是陛下的京营。”
“京营的瘟疫处理的如何了?”朱翊钧问起了京营的情况。
“一切妥当,南衙诸豪右的反应,实在是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。”戚继光说起此事,也是摇头,他带兵打仗四十余年,什么幺蛾子事都见过,这帮势要豪右有点没见识了,吓得连门都不敢出了。
戚继光颇为好奇的指着刚刚移栽的树苗说道:“陛下,这就是中盛速生杨?”
朱翊钧详细的解释了下这种速生杨的培育过程,速生杨的缺点是格外明显的,做纸、做筷、做家具还行,做不了栋梁,长得慢,木质坚实是硬木。
但不代表速生杨没有作用,相反意义极其重大。
“啧啧,好东西啊。”戚继光和皇帝两个极其魁梧的人,蹲在数棵速生杨树苗面前,聊了半天这种杨树的优缺点和培育时间,戚继光问,朱翊钧回答。
朱翊钧又了一刻钟介绍了下胆矾、绿矾这些农药的作用。
“中盛速生杨,这个名字好、胆矾这个也好,都好,都好!”戚继光由衷的说道。
中盛二字出自礼记,曰:年俭穀不足,宾祭以中盛。意思是年景不好的时候,祭祀不用稻、粱,一切从简,中祭先祖是不会怪罪的,反而会保佑来年鼎盛。
儒家礼法,也不都是崇礼,如果非要在礼法和现实二选一,礼记主张:先顾好现实,再考虑祭祀。
“戚帅坐。”朱翊钧和戚继光有很多的话题可聊,戚继光带兵打仗是主业,他会种地,还会寻矿,这些农桑事儿,张居正都不是很明白,朱翊钧也只能找戚继光说道说道。
“戚帅在京营推动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,说军兵嫁娶,要书记核准报闻把总,可有此事?”朱翊钧问起了他从军兵处听到的消息。
戚继光点头说道:“陛下圣明,确有此事,臣打算试试后,再奏闻陛下。”
这不是戚继光瞒着皇帝要做什么,是小范围实践,确定没有太多问题后,再报闻皇帝推行。
“发生了什么事儿?”朱翊钧询问起了究竟,戚继光做事从来都不是临时起意。
“京营锐卒来自五湖四海,这娶妻就很难知根知底了,入朝抗倭后,发生了一些事儿,军兵的反应比较激烈。”
“有奸佞之徒,把主意打到了抚恤银之上。”戚继光已经用尽量委婉的语气,讲述了事情的经过。
朱翊钧惊骇无比的说道:“疯了吗?”
如果在老家,娶妻的时候都会打听打听情况,可到了京营里,就变得非常困难,在入朝抗倭发生后,一些个媒人,就开始做起了一门古怪的生意,嫁锐卒。
如果京营军兵从前线活着回来了,那他就是英雄,皇帝的恩赏之丰厚,天下闻名,跟着丈夫过一辈子都不会吃苦;
若是锐卒死在了前线,这抚恤银,就可以拿到手里,保一辈子衣食无忧。
京营讲武学堂,那是京师数得上的顶级学堂,丝毫不亚于名儒学堂。
这本来是个好事,军兵以前社会地位低,现在有人上赶着嫁上门,是好事。
但京营镇抚司,也就是军事法庭,在入朝抗倭之战结束后,收到了十二份诉状,这些军兵发现自己被骗了,做了冤大头。
“骗婚骗到了京营的头上!”朱翊钧深吸了口气,平息了自己的怒气,发现无论如何都平息不下去,才问道:“究竟如何?”
戚继光将案卷交给了陛下,情况不复杂,这十二份诉状,情况是完全一致的,都是已经嫁过人,甚至趁着军兵在前线征战,这些妇人在后方,再续前缘,军兵回到家,发现家被别人给占了。
这是骗婚,而且还是一个团伙作案。
朱翊钧看完了卷宗,略微有些自责的说道:“这事儿朕居然不知道,南巡出发太仓促了,应该等凯旋之后诸事皆了再南巡的。”
“出发之后,朕不再操阅军马,知道的晚了,他们怎么敢把主意打到京营锐卒的头上?”
是一个团伙作案,是一个卖房的经纪买办干的。
京师不仅纸贵,地也贵,宅更贵,大明附籍制度,没有产业不得附籍,为了落得北衙户籍,当真是想尽了办法。
卖房的经纪买办,和媒婆一商量,就开始干了。
“京营刀刃向外,从不将刀兵对准百姓万民。”戚继光告诉了陛下为何会这样。
朱翊钧没有任何犹豫的说道:“这事儿不能按戚帅的意思办,通通处死,经纪买办、妇人、丈夫,一律处死!京营锐卒刀刃的确向外,但朕的刽子手,专斩邪佞!”
“如果不斩,日后这等奸佞必然蜂拥而至,成了就是美事儿,不成也不会怎样,犯错的成本太低了。”
戚继光的判罚过于仁慈了,判离,归还家产,这种判罚,完全是按着民间律法进行,军营是军营,和民间完全不同。
要是军营和民间相同,那还要镇抚司这种军事法庭干什么?
“陛下圣明。”戚继光不动声色的说道,没有反对。
朱翊钧一愣,眉头一皱意识到事情不太简单,他想了想说道:“戚帅这处置意见,是故意的吧,就是让朕改判,施恩锐卒?”
“陛下圣明。”戚继光见自己的心思都被陛下看穿了,也没含糊其辞,他也不擅长。
他就是为了让皇帝执行正义,让军兵感念陛下恩德。
(本章完)
朱翊钧其实也清楚,绥远的王化进程,要远远好于吕宋。
吕宋王化十五年,颗粒无收,可是绥远的王化进行到了第八年,已经走到了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新绥远的进程。
但朱翊钧依旧愤怒柯延昌去年冬天被袭击之事,下章严厉申饬了绥远地面官员,再有下次,皇帝的威罚和重拳,就会砸向绥远。
在大明,没人会把皇帝的圣旨当儿戏,陛下说到做到。
马三强的案子引起了十分广泛的讨论,很快南衙的各种杂报,就开始讨论这个案子,但朱翊钧对这个风向非常不满。
南衙的整体风力,主要集中在了这个案子为偶发案件,是非常偶然的个例;
其次就是将整个案件归因为了底层人的邪恶之上,即小人之恶。
“简直是胡说八道!”朱翊钧看完了几份杂报,直接扔到了地上。
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这的确是孔夫子说的,可是在这里,夫子是以道德身份去区分小人和君子,而不是身份和地位!说马三强索赔是小人只知道私门之利,那刘友嘉呢?”
“这些人断章取义,对刘友嘉买凶杀人,只字不提!”
“马三强只求五银,索赔这汤药费以奉母养子,是为私不假但合人伦,民之道,有恒产者有恒心,民生无保,焉能责其义?”
“夫子说: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在这些南衙的士大夫眼里,居上位者,德行天然就是高尚的,居卑贱者,德行就像是野草,他们就是这么理解论语的吗?”
“这句话分明是说居上位者的德行,影响整个世道的道德,马三强本为勤勉工匠,主家苛责,买凶杀人,暴起反抗,是困兽犹斗。”
“孟子有言,庖有肥肉,厩有肥马,民有饥色,野有饿莩,此率兽而食人也!居上者,不修德行,率兽食人,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!这些蠢货,现在全都责怪黎民庶人,不肯宽容!”
“颠倒纲常!”
朱翊钧气疯了,南衙的风力舆论,引经据典,把儒家的经典,挨个引述了一遍,将马三强这个居卑鄙者,认定为了穷凶极恶之小人,进而论证了一个观点:
底层人的道德最是败坏;底层人最是邪恶愚蠢,而且还习惯性的坐井观天,以自己的低级思维理解世界。
比如马三强,冤有头债有主,摸黑灭人满门,就是典型的底层报复思维,一点都不体面。
朱翊钧也读四书五经,而且他读的很好,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,每月二十九日,他都要接受讲筵学士考成,起居注中,将每一次考成都记录周详!
朱翊钧就没有看出孔夫子和孟子说的话,是他们解读的那个意思!
相反,孔夫子和孟子几乎所有的经典,都是一个观点,民风善恶系于上位者教化所致。
作为统治阶级的居上位者,一定要修德行,儒家经典里,从没有一句,是教人漠视民生疾苦、苛责困厄之民!
“马三强、刘友嘉满门俱死,如此惨案,何所致?非小人之恶,恰是上失其道之果!”朱翊钧站起身来,在几份杂报上,用力的踩了几脚。
朱翊钧恶狠狠的啐了一口,厉声骂道:“一群蠢货!就这么继续漠视民生疾苦,苛责困厄之民,等到马三强出在他们家的时候,他们就知道改悔了,就知道自己错了!”
从万历元年接受帝王教育,向来很有礼仪,很少出口成脏仪举失范的大明皇帝,又是骂街,又是啐一口,可见是真的对这些风力舆论厌恶。
“陛下,气大伤身,气大伤身,这里还有几份北衙的杂报。”冯保将几本杂报送到了御案之前。
“不看,看什么看,八成也是这种胡言乱语,看多了生气。”朱翊钧将杂报往旁边一推,看出火来的大明皇帝,恨不得让戚帅带着京营从狮子山冲下来。
“陛下,南北两京的风力是完全不同的。”冯保还是小心的将北衙的杂报放在了桌上。
朱翊钧这才回到了御案之前,看了两本,才坐直了身子,看了许久。
北衙的风力舆论就正常多了,毕竟万历维新十七年,顺天府被规训了十七年,即便是再贱的贱儒,挨打挨多了,就知道什么话能说,什么话不能说了。
相比较南衙对刘友嘉的避而不谈,北衙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松江府上海县知县,为何没有执行十五银的索赔。
讨论是极为充分的,最后得到了一个结论,那就是刘友嘉没钱。
不是刘友嘉真的没钱,而是在朝廷的眼里,刘友嘉名下没有任何的财货,地亩、钱财。
甚至连刘记豆腐坊,都不是在刘友嘉的名下,而是在一名徐富贵的人名下。
有笔正甚至跑到了上海县,找到了姚光启了解了所有始末,才得知,这个徐富贵,早就在万历五年就死了,可是因为没有销户,这个徐福贵仍然活在档案里。
产业是诡寄在死人名下,家宅是租赁远房亲朋,下人全都是和工坊签的劳务合同,刘友嘉主打一个一无所有。
刘友嘉分文没有,姚光启这头还没找到刘友嘉的财产,那头刘友嘉就让徐四海去泄愤了。
刘友嘉的银子在哪里?松江府查实,刘友嘉的银子,都在私人的钱庄里放高利贷赚利息。
这还是稽税院跟着银路查到的线索,也就是稽税缇骑办案不讲法理,百无禁忌才找得到,否则地方衙门查一辈子也找不到。
第一份杂报,讨论的是为何基层判决如此难以执行,是否可以让稽税院帮忙穿透,寻找财物强制执行。
第二份杂报来自李贽,李贽在杂报里,则以矛盾说讨论了矛盾激化的过程,刘友嘉有四次机会,可以避免灾祸发生。
首先是在驴踢人的时候,刘友嘉作为豆腐坊的主人,就该慰劳,而非恶语相向;
其次是马三强养伤时候,刘友嘉但凡还是个人,就该去家中慰问看望,主动承担汤药费;
再之是马三强康复后,索求五银,刘友嘉无论出于道义还是责任,都该偿付;
最后则是在买凶杀人时候,迷途知返,当刘友嘉让徐四海去为难马三强的时候,已经是覆水难收;
整个矛盾激化的过程,居上位者也就是地位上的君子,总是掌控和主导矛盾激化程度;
而马三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无敌,毫无顾忌,母妻子皆亡的时候,掌控和主导矛盾激化的就到了居卑鄙者手中。
这个矛盾主导者变化过程,十分显著。
而量变引发了质变,当这种居卑鄙者的数量,累积到一种程度,就是天变之日。
李贽从矛盾说去分析其中的矛盾,论述了主导矛盾的主体,在矛盾不断极化过程中的攻守易形。
如果朝廷没有作为,制造这种无敌之人,这种骇人听闻的案件将会愈演愈烈。
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:“徐四海下的命令,的确是打一顿,是这四人在扭打的时候,推了马三强母亲一把,杀死了马三强的母亲,才一不做二不休,强淫了其妻子,听到村里人声犬吠,才狼狈逃窜。”
徐四海四个手下被抓后,交代了为何没有斩草除根,把马自强也给杀了。
因为村里人听到了动静,已经过来查看情况,这四人只能狼狈逃跑,没有继续痛下杀手,否则马三强也死了。
马三强侥幸不死,之所以等不及朝廷的公义,因为他只能先下手为强,否则刘友嘉必然斩草除根。
而第三本杂报,则是讨论了律法缺位,豪右恃势拒偿之弊。
姚光启判罚十五银的赔偿,缺少大明律法的支持,刘友嘉不服这份判决,是因为大明律没有规定,凭什么要赔?
十五银的赔偿,全凭姚光启地方官个人道德支撑,这种律法的缺位,更导致雇工伤残,无凭可依。
马三强不信衙门、不信朝廷,让自己手里的刀,倒一倒心中的苦水,因为他知道朝廷律法从来不保护他这些穷苦人。
正是这种律法的缺位,导致了势要豪右可以倚仗自己的社会地位,来拒绝一切的赔偿,为所欲为。
在大明生产关系向自由雇佣关系转变,商品经济形成的过程中,朝廷的僵化、律法的缺失,也是让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。
朝廷应该制定相应的赔付标准,极力避免这种情况。
国朝凌驾于一切社会集体之上,调和各方矛盾,显然,马三强案,朝廷在律法上的缺位,没有履行到自己的责任。
第四本杂报,则讨论了地方保护,势要豪右作为地方税收大户,税收的来源,地方衙门天然对势要豪右偏袒。
第五本杂报,则是讨论大明不止一个马三强,而是千千万万个马三强,笔正根据自己的见闻,一共举了五个例子,都是相似的案件,马三强的悲剧,反复上演。
“这本杂报,就有点不切实际了。”朱翊钧拿着北衙第六份杂报,看了会儿,摇头放在一边。
第六份杂报则讨论了官厂和民坊之间的差别,在官厂做工,受伤了、意外死亡,都有汤药抚恤,甚至连匠人留下的子女,也能够顺利长大成人,官厂会强令这孩子留校上学,即便是不能成为士大夫,也可以成为读书识字的匠人。
官厂和民坊之间巨大差别,干脆把天下所有民坊,全都收归官厂得了。
官厂有官厂的问题,僵化、臃肿、世袭等等,都是难题,把天下民坊变成官厂,这和复古到井田制,没什么区别了。
北衙的十几份杂报,主要是讨论马三强案件在各方面的意义。
“朕看完,越发觉得南衙这些杂报面目可憎了,他们连事实都不谈,其心可诛!”朱翊钧揉了揉额头。
不是冯保在欺上瞒下,给南衙士大夫上眼药,冯保没那个胆子。
南北两京的杂报,全都是排的上号的大报,都拥有广泛的订阅人群,能够发日报的那种大型报社。
这种风力舆论上差别,让朱翊钧有点无奈,他总不能把南京皇宫修一修,在南京做皇帝。
这也是南衙士大夫有恃无恐的原因,你皇帝终究是要回北衙吃沙子的。
如果皇帝严加处治,因言获罪,也会对下情上达形成阻碍,文字狱非但不能完成思想上的统一,反而会让人道路以目。
冯保将一本奏疏放在了桌上,低声说道:“内阁上了本奏疏,稽考旧章,参酌时宜,谨拟工伤赔偿条例,恳请圣裁。”
风力舆论总是那么的喧嚣,大明朝臣们并不会被这些风力舆论所裹挟,而是按照圣旨,制定了《请定工伤赔偿条例以安民生疏》。
主要内容包含了明定雇主之责,细化了赔偿的规定、严申官府职权、禁绝私斗之风等多个方面。
首先就是律法上,明确规定:
凡匠作、雇工因务负伤致残者,主家须依《大明律·户律》损公私财物例,承担全责,若因器具朽坏、牲畜失控致伤,主家未及时修缮管束,罪加一等。
工伤要赔偿,而且生产工具、牲畜等,如果不能及时修缮、约束、赔付,罪加一等以残害论刑名。
拒不赔偿,民事案件上升到刑事案件,轻则杖五十一百,重则流放烟瘴之地。
赔偿细则,工伤必须明定包含汤药、误工、恤银。
汤药就是医药费;误工费按月钱折半、不足一月按一月算;而恤银则是残疾,按月钱全额赔偿十五年,致死则是月钱赔偿二十年;
马三强一年的劳动报酬为十四银,如果残疾就是210银,如果致死则是280银。
严申官府职权,就是府州县衙门必须要严格执行判罚,不得延误,抗命不遵,枷号一月,罚银倍偿;情节尤重者,流徙南洋。
一旦有工伤赔付的判决,只要不赔偿,就将事主抓捕,强制执行。
枷号,就是戴上枷锁羁押,每拖一个月的时间,就要处罚加倍,姚光启判刘友嘉赔十五银,拖一个月是三十银,拖两个月是六十银,拖三个月是一百二十银。
如果恶劣到刘友嘉这种情况,抄家流放。
在严申官府职权这一则中,内阁要求,地方官员要对各自所辖地面所有民坊立契稽查,就是民坊必须要有劳务合同,如果没有则以违禁取利判罚。
违禁取利,就是违反禁令获利,最轻微的处罚,也是勒令关门,即未立契书,不得经营。
禁绝私斗之风,则是:雇工不得私相报复,违者以故杀论;主家若买凶胁迫,依谋叛连坐。
如果雇工负伤,也没告诉衙门,就怀恨在心,直接报复杀人,按杀人案判;
如果主家为了逼迫雇工就范,买凶胁迫,则是谋叛大罪,要连坐家人,抄没家产。
禁绝私斗之风,不仅对穷民苦力有要求,同样对主家要求更高。
最后内阁辅臣重申工伤赔付条例的目的:非独护穷黎之血肉,实为斩豪右之爪牙,正不正之风,利国朝之商货。
刘记豆腐坊这一恶案,没有赢家。
马三强没有赢,他虽然没有被斩立决,但也要流放南洋了,全家俱丧;
刘友嘉当然也没有赢,全家都下地狱了,跟阎王爷讲理去了。
“令三法司会签,颁行天下,晓谕地方各官,申明条例。”朱翊钧全文审视了三遍,确定了所有条规后,朱批下章。
万历十七年六月二十三日,内阁上奏,皇帝朱批,大明朝正式开始推动劳动保障制度完善。
度数旁通,量化工伤、致死赔偿标准,强制执行避免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,用皇权压制地方豪强的为所欲为,强化朝廷对地方经济控制,为‘让大明再次伟大包含所有大明人’提供制度性保障,切实推动‘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’的基本国策。
而皇帝再一次践行了‘护民以彰圣德’的基本执政理念。
当皇帝圣旨下章到了各地方衙门的时候,南衙的风力舆论,立刻偃旗息鼓了下来。
胳膊拧不过大腿,朝廷、皇帝根本没有理会他们掀起的风力舆论,不受他们裹挟,制定了新的律法,继续胡说,那就是抗旨了。
讨论是讨论,抗旨是抗旨,性质完全不同。
故意将整个案件归因为小人之恶,就是江南势要豪右希望用自己对风力舆论的控制,影响朝廷的判断,同样也是自我宽慰,没事的,就是偶发个例,不必过分担心。
但刘友嘉满门惨案,还是让所有势要豪右心有戚戚,朝廷最终的判罚,连马三强都没杀,而是送去了南洋,甚至民间传闻,皇帝本人还从内帑给了二十五银做安家费,也不知真假。
“朕给了马三强二十五银做安家费这事儿,朕怎么不知道呢?倒是提醒朕了,内帑支二十五银,送到松江府衙门,亲自交给马三强,给他安家。”朱翊钧对着冯保交代着。
他真没给,但民间有这个传闻,他再不给,反倒是小气了。
“臣遵旨。”冯保让一个万历元年起跟着陛下陪练的大珰去办这件事,顺便再让这个大珰了解下案件的始末,确定陛下没有被蒙蔽。
这不是二十五两银子,而是保命符。
有御赐的这二十五银,证明陛下知道马三强这个人,到了南洋,也不会有人刻意为难,万一皇帝陛下想起来此人,询问近况,刻意的为难都会变成回旋镖,正中眉心。
“戚帅到了吗?”朱翊钧看了看时辰,戚继光每七天到莫愁湖行宫一次,报闻京营情况。
冯保赶忙俯首说道:“已然等候一刻钟了。”
“不早说,快宣,不,朕过去吧,戚帅在哪里?”朱翊钧站起来,准备自己过去。
戚继光是大将军,节制天下兵马,放到五代十国,今天不是皇帝明天也是了,即便是不提戚继光现在身份,他也是为大明南征北战四十载的常胜将军,值得朱翊钧礼遇。
“戚帅在看陛下种的速生杨。”冯保还是带着陛下去了行宫园。
戚继光还在等皇帝宣见,结果却等来了皇帝,颇为惶恐的俯首说道:“臣拜见陛下,陛下圣躬安。”
“免礼免礼,不是戚帅在阅江楼给朕镇着,这些南衙势要豪右早就跑到莫愁湖行宫号丧来了,哪里会如此清净?有人反对朕的政令,朕就对他们说:你去跟朕的京营说去吧,哈哈哈。”朱翊钧走了几步,满是笑意的说道。
戚继光听闻赶忙说道:“京营是陛下的京营。”
“京营的瘟疫处理的如何了?”朱翊钧问起了京营的情况。
“一切妥当,南衙诸豪右的反应,实在是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。”戚继光说起此事,也是摇头,他带兵打仗四十余年,什么幺蛾子事都见过,这帮势要豪右有点没见识了,吓得连门都不敢出了。
戚继光颇为好奇的指着刚刚移栽的树苗说道:“陛下,这就是中盛速生杨?”
朱翊钧详细的解释了下这种速生杨的培育过程,速生杨的缺点是格外明显的,做纸、做筷、做家具还行,做不了栋梁,长得慢,木质坚实是硬木。
但不代表速生杨没有作用,相反意义极其重大。
“啧啧,好东西啊。”戚继光和皇帝两个极其魁梧的人,蹲在数棵速生杨树苗面前,聊了半天这种杨树的优缺点和培育时间,戚继光问,朱翊钧回答。
朱翊钧又了一刻钟介绍了下胆矾、绿矾这些农药的作用。
“中盛速生杨,这个名字好、胆矾这个也好,都好,都好!”戚继光由衷的说道。
中盛二字出自礼记,曰:年俭穀不足,宾祭以中盛。意思是年景不好的时候,祭祀不用稻、粱,一切从简,中祭先祖是不会怪罪的,反而会保佑来年鼎盛。
儒家礼法,也不都是崇礼,如果非要在礼法和现实二选一,礼记主张:先顾好现实,再考虑祭祀。
“戚帅坐。”朱翊钧和戚继光有很多的话题可聊,戚继光带兵打仗是主业,他会种地,还会寻矿,这些农桑事儿,张居正都不是很明白,朱翊钧也只能找戚继光说道说道。
“戚帅在京营推动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,说军兵嫁娶,要书记核准报闻把总,可有此事?”朱翊钧问起了他从军兵处听到的消息。
戚继光点头说道:“陛下圣明,确有此事,臣打算试试后,再奏闻陛下。”
这不是戚继光瞒着皇帝要做什么,是小范围实践,确定没有太多问题后,再报闻皇帝推行。
“发生了什么事儿?”朱翊钧询问起了究竟,戚继光做事从来都不是临时起意。
“京营锐卒来自五湖四海,这娶妻就很难知根知底了,入朝抗倭后,发生了一些事儿,军兵的反应比较激烈。”
“有奸佞之徒,把主意打到了抚恤银之上。”戚继光已经用尽量委婉的语气,讲述了事情的经过。
朱翊钧惊骇无比的说道:“疯了吗?”
如果在老家,娶妻的时候都会打听打听情况,可到了京营里,就变得非常困难,在入朝抗倭发生后,一些个媒人,就开始做起了一门古怪的生意,嫁锐卒。
如果京营军兵从前线活着回来了,那他就是英雄,皇帝的恩赏之丰厚,天下闻名,跟着丈夫过一辈子都不会吃苦;
若是锐卒死在了前线,这抚恤银,就可以拿到手里,保一辈子衣食无忧。
京营讲武学堂,那是京师数得上的顶级学堂,丝毫不亚于名儒学堂。
这本来是个好事,军兵以前社会地位低,现在有人上赶着嫁上门,是好事。
但京营镇抚司,也就是军事法庭,在入朝抗倭之战结束后,收到了十二份诉状,这些军兵发现自己被骗了,做了冤大头。
“骗婚骗到了京营的头上!”朱翊钧深吸了口气,平息了自己的怒气,发现无论如何都平息不下去,才问道:“究竟如何?”
戚继光将案卷交给了陛下,情况不复杂,这十二份诉状,情况是完全一致的,都是已经嫁过人,甚至趁着军兵在前线征战,这些妇人在后方,再续前缘,军兵回到家,发现家被别人给占了。
这是骗婚,而且还是一个团伙作案。
朱翊钧看完了卷宗,略微有些自责的说道:“这事儿朕居然不知道,南巡出发太仓促了,应该等凯旋之后诸事皆了再南巡的。”
“出发之后,朕不再操阅军马,知道的晚了,他们怎么敢把主意打到京营锐卒的头上?”
是一个团伙作案,是一个卖房的经纪买办干的。
京师不仅纸贵,地也贵,宅更贵,大明附籍制度,没有产业不得附籍,为了落得北衙户籍,当真是想尽了办法。
卖房的经纪买办,和媒婆一商量,就开始干了。
“京营刀刃向外,从不将刀兵对准百姓万民。”戚继光告诉了陛下为何会这样。
朱翊钧没有任何犹豫的说道:“这事儿不能按戚帅的意思办,通通处死,经纪买办、妇人、丈夫,一律处死!京营锐卒刀刃的确向外,但朕的刽子手,专斩邪佞!”
“如果不斩,日后这等奸佞必然蜂拥而至,成了就是美事儿,不成也不会怎样,犯错的成本太低了。”
戚继光的判罚过于仁慈了,判离,归还家产,这种判罚,完全是按着民间律法进行,军营是军营,和民间完全不同。
要是军营和民间相同,那还要镇抚司这种军事法庭干什么?
“陛下圣明。”戚继光不动声色的说道,没有反对。
朱翊钧一愣,眉头一皱意识到事情不太简单,他想了想说道:“戚帅这处置意见,是故意的吧,就是让朕改判,施恩锐卒?”
“陛下圣明。”戚继光见自己的心思都被陛下看穿了,也没含糊其辞,他也不擅长。
他就是为了让皇帝执行正义,让军兵感念陛下恩德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