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6章 子旬的新制度与试探
迁都,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完成的。
里头千头万绪。
子旬拿着地图,找到了匆匆赶回来的子平、鲁父他们。
尤其是子平、鲁父,子旬看到两人的时候,表情明显有所变化。
看到子平是皱眉,因为子平现在的卖相着实凄惨,左耳不翼而飞,脸上很多处伤疤。
听说被丹山戎告麦了。
告麦,即祭祀告知祖先,敌国的麦子熟了,抢不抢?
丹山戎自打关陇一带的姬姓周氏与大邑商合作之后,天天挨打,在山里游耕狩猎,结果食物不够,死了不少人。
为了活命,丹山戎就沿着雒水上游劫掠。
子平封邑,就在后世的洛宁——宜阳两县,丹山戎冲出大山,正好就是抢他们的。
然后子平就跟丹山戎打了十几仗,互有胜负。
但有一仗丹山戎诈败诱敌深入,子平没多想,结结实实挨了埋伏。
要不是当时鲁父带着去给梁嚣送贡品,回来的路上,想着拜访一下子平,就转到去了子平地盘,带着人协助救援。
子平这会儿已经把命丢在雒水畔了。
总之,现在的子平,是形象不佳。
子平也不在意。
只是没了一只耳朵,又不是死了。
西边的战线就是如此。
想要过好日子,就免不了跟山里的蛮夷戎狄打一阵。
稍微缓和了一下表情,子旬看向鲁父,这一次的鲁父打扮,越发像燕国的妆束了。
“唤你们俩前来,是打算调你们俩入王畿,为我的忙碌。也不白让你们忙碌,孤会给你们安排一块采邑,往后就是我大邑商的公族了。”
一听这话,子平明显一愣:“又迁徙?”
“不,就你们俩带着精锐来,剩下的继续留在你们的封地。公族不是世袭的。封地还是你们的,但采邑是让你们在王畿生活的时候,可以过体面日子。”
子旬说了一下。
“就是跟燕国那样?我们在京中为官吏,地方上的治理,交给子嗣或者家臣?”
“没错。”子旬点了点头,“迁都,并不是简单的迁都,我还得解决一些麻烦。尤其是贵族的麻烦。”
子旬的语气冷了几分。
一提起贵族,他就一肚子火。
这帮子贵族,哪怕是明面上答应了他要迁都,还是在背后搞小动作。
而且越来越明显。
看他们这样不知收敛的表现,子旬决定了,既然对方要折腾,那就看谁更快。
“燕国的那一套,虽然不全然适合我们。但有些可以修改效法的。比如俸禄、官吏这一套。治理一个国家,还是需要一套完整的家臣班底的。我能用的人不少,但真正称心的就你们几个。
因此,不得不将你们重新调回来。
若是你们担心封地太靠前危险的话,我可以给你们重新安排封地。”
“这就不必了,建设得好好的,迁徙了还得重新开始,太麻烦。”
鲁父微微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。
“嗯,没错。”子平也是一个态度。
丹山戎虽然讨厌,但之后他跟鲁父以及梁嚣联手,犁了他们几次,丹山戎现在已经被打跑了,西边至少能保证十几年安稳。
如此,他们来王畿担任公职,也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“行,届时若是有问题,也可以随时说。”子旬没有强迫,而是递给他们地图说,“上边选一块作为采邑吧。”
地图摊开。
鲁父与子平凑上去,就看到了地图上,在亳邑(商丘)——雒邑(洛阳)——殷邑(安阳)这个三角形区域上写有“王畿”,而在王畿往外两百里的彭氏(徐州)——安邑(运城)——庇邑(邢台)还有一个大三角,大小三角中间写有“边鄙”二字。
子旬看他俩面面相觑,便解释道:“王畿+边鄙,一同构成内服。这里面所有封邑,都将统一为采邑,当地的子姓贵族与庶民,以及在朝中任职的公卿亲眷、国人,都将拥有上战场的特权。如你们所见,我虽然不能学辛屈,将奴隶都拉拢进来投入战场,但就算我将特权下放到庶民身上,就足以拉出与燕国等同规模的战士。”
这一句话,充满了豪迈。
辛屈折腾了十几年,搞出来的燕国总人口,或许只是人家随便一句话,就能拉起的同等规模的战争人口。
二者的体量,差距不是一般的大。
鲁父沉默。
子平倒是了然的颔首说:“只是那些贵族会答应吗?”
“迁都之后,我会颁令,在内服生活的一切势力,都必须上奏人丁户册,十户一里,十里一甲,十甲一乡。这些里甲需要有人督管,贵族家别的没有,庶子一堆。每多一乡,就可以在那个采邑贵族下边,安排一个世袭的乡长职位。拥有乡长职位的贵族,上战场之后,可以担任佰长。而甲长可以担任什长,里长可以担任伍长。”
子旬这话一出来,子平神情立刻严肃了起来。
这么做,无异于在贵族身上动刀,子平犹豫了一阵,才说:“真的没人反对吗?”
“不会给他们反对的机会。”子旬看了一眼左右,确定只有他们三人之后才说,“迁都到一个地方,所有贵族,都会将自己的核心力量调集到亳地。
这个时候,他们没有根基,退无可退。
只要命令一下,他们麾下的人,就会起心思。
尤其是那些扈从。”
“……”
子平点了点头,目光落在鲁父身上:“这事,燕国比较熟悉,你怎么看?”
鲁父闻言又多看了一遍地图,强化了记忆才抬起头说:“王子,肯定不可能全然学燕国。不过,屈在燕国推行的宗法里头有一项,叫做继承令。
即父母死,家产大宗举一半,小宗共一半。
大小宗,可以学。”
“推恩吗?”子旬想了想,点了点头:“辛屈趟过的路,好用的法子,我自然不会拒绝。而且这玩意儿抵触确实小。
只是,这一项不能我来。
因为牵扯了继承权。”
鲁父撇撇嘴,权当没说。
大邑商这边的体系,导致了继承权必然是兄终弟及,父死子继并不是常态。
而辛屈弄出来的宗子宗女体系,本身就是配合嫡长继承制推行下来的,尤其是辛屈搞出来的一套完整的《宗法》,里头有一套完整的流程,来帮助下一代继承人,成为嗣子。
大邑商这里没有这个基础。
子旬可以在采邑制度下,让出一部分利益,让更多贵族的子嗣受益,通过这样的方式团结人心。
但不能真的强推宗法,否则第一个造反的,就是他外边的两个弟弟。
到时候好不容易统合起来的局面,可就裂开了。
“以后在王畿内,子姓官吏统称为公。
外姓官吏统称为卿。
于王畿之外,子姓诸侯的子嗣,继承人为诸侯,其余子嗣,将不会跟以前一样,沦为庶民,而是可以获得新的身份,我称呼为——大夫。
方伯的其余子嗣,可以得到士的身份。
有了这些身份,可以上陈,迁来王畿范围落户。
落户之后,只要发兵征伐,他们就拥有上战场的特权。
立功的,我也会封赏他们人口与土地。”
子旬终于说出了他的制度。
子平又看了鲁父两眼。
鲁父没有回他表情,而是看向子旬说:“天有十日,人有十等。您这么安排,还是有点笼统。”
子旬顿住,片刻呵呵笑道:“没办法,我不是辛屈,他能全然凭借心意,我却不能如他一般。这,已经是我的极限了。”
鲁父又笑道:“但,您这么做安排,于贵族而言,不算太坏。至少以前必然分裂的国家,现在有了全乎的机会。继承人,不会拒绝的。”
“没错。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子旬笑了笑。
在这个时代,胙土命氏是常态。
地方诸侯,为了不让儿孙彻底沦为庶民,总会有各种办法,其中分家,就是一种手段。
而这种办法,总是会让继承人损失惨重。
那么现在,继承人们有一条新出路,那就是打发他们的兄弟,滚去王畿当甸户。
这样一来,继承人们获得完整土地继承权,大邑商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口,甚至还有对外战争的理由与借口。
一举多得。
至于分家?就看各家贵族的本事了。
子平看两人笑了起来,搔了搔头。
讲真的,他不算太懂。
但至少现在看来,不算坏事吧。
秩序,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,也可能是桎梏。
但在生产力达到这个阶段的顶点之前,中原大地的核心规矩,还是分封权力。
辛屈也一样。
别看他好像中央集权了。
但事实上,他集中的权力核心,只有海河流域与燕山、大同这一块,左右不过五百里地,也是战车能够三日内快速到达的地方。
三日之外的土地,全然是霸府与州郡分割,辛屈只能用关隘与粮仓控制本地,剩下的就全看本地发展与折腾了。
所以,辛屈没有集权,他反而是在分权。
而子旬这边看似在分权,但实际上他是在划出一片王畿,用来集权。
这个时代,贵族以及贵族子嗣,才是高素质人口,若是子旬成功完成全新的内附制度,大邑商真的有可能彻底坐稳中原。
提前完成周公旦才能完成的伟业。
但送走了两人之后,子旬看着地图,目光挪到了北方——燕国。
“辛屈。断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我推行这一套制度。只是,他会怎么出招?鲁父这边,也没弄到我想要的答案。”
子旬喃喃自语着:“看来,我得见招拆招了。”(本章完)
里头千头万绪。
子旬拿着地图,找到了匆匆赶回来的子平、鲁父他们。
尤其是子平、鲁父,子旬看到两人的时候,表情明显有所变化。
看到子平是皱眉,因为子平现在的卖相着实凄惨,左耳不翼而飞,脸上很多处伤疤。
听说被丹山戎告麦了。
告麦,即祭祀告知祖先,敌国的麦子熟了,抢不抢?
丹山戎自打关陇一带的姬姓周氏与大邑商合作之后,天天挨打,在山里游耕狩猎,结果食物不够,死了不少人。
为了活命,丹山戎就沿着雒水上游劫掠。
子平封邑,就在后世的洛宁——宜阳两县,丹山戎冲出大山,正好就是抢他们的。
然后子平就跟丹山戎打了十几仗,互有胜负。
但有一仗丹山戎诈败诱敌深入,子平没多想,结结实实挨了埋伏。
要不是当时鲁父带着去给梁嚣送贡品,回来的路上,想着拜访一下子平,就转到去了子平地盘,带着人协助救援。
子平这会儿已经把命丢在雒水畔了。
总之,现在的子平,是形象不佳。
子平也不在意。
只是没了一只耳朵,又不是死了。
西边的战线就是如此。
想要过好日子,就免不了跟山里的蛮夷戎狄打一阵。
稍微缓和了一下表情,子旬看向鲁父,这一次的鲁父打扮,越发像燕国的妆束了。
“唤你们俩前来,是打算调你们俩入王畿,为我的忙碌。也不白让你们忙碌,孤会给你们安排一块采邑,往后就是我大邑商的公族了。”
一听这话,子平明显一愣:“又迁徙?”
“不,就你们俩带着精锐来,剩下的继续留在你们的封地。公族不是世袭的。封地还是你们的,但采邑是让你们在王畿生活的时候,可以过体面日子。”
子旬说了一下。
“就是跟燕国那样?我们在京中为官吏,地方上的治理,交给子嗣或者家臣?”
“没错。”子旬点了点头,“迁都,并不是简单的迁都,我还得解决一些麻烦。尤其是贵族的麻烦。”
子旬的语气冷了几分。
一提起贵族,他就一肚子火。
这帮子贵族,哪怕是明面上答应了他要迁都,还是在背后搞小动作。
而且越来越明显。
看他们这样不知收敛的表现,子旬决定了,既然对方要折腾,那就看谁更快。
“燕国的那一套,虽然不全然适合我们。但有些可以修改效法的。比如俸禄、官吏这一套。治理一个国家,还是需要一套完整的家臣班底的。我能用的人不少,但真正称心的就你们几个。
因此,不得不将你们重新调回来。
若是你们担心封地太靠前危险的话,我可以给你们重新安排封地。”
“这就不必了,建设得好好的,迁徙了还得重新开始,太麻烦。”
鲁父微微摇头否定了这个想法。
“嗯,没错。”子平也是一个态度。
丹山戎虽然讨厌,但之后他跟鲁父以及梁嚣联手,犁了他们几次,丹山戎现在已经被打跑了,西边至少能保证十几年安稳。
如此,他们来王畿担任公职,也不会有太大问题。
“行,届时若是有问题,也可以随时说。”子旬没有强迫,而是递给他们地图说,“上边选一块作为采邑吧。”
地图摊开。
鲁父与子平凑上去,就看到了地图上,在亳邑(商丘)——雒邑(洛阳)——殷邑(安阳)这个三角形区域上写有“王畿”,而在王畿往外两百里的彭氏(徐州)——安邑(运城)——庇邑(邢台)还有一个大三角,大小三角中间写有“边鄙”二字。
子旬看他俩面面相觑,便解释道:“王畿+边鄙,一同构成内服。这里面所有封邑,都将统一为采邑,当地的子姓贵族与庶民,以及在朝中任职的公卿亲眷、国人,都将拥有上战场的特权。如你们所见,我虽然不能学辛屈,将奴隶都拉拢进来投入战场,但就算我将特权下放到庶民身上,就足以拉出与燕国等同规模的战士。”
这一句话,充满了豪迈。
辛屈折腾了十几年,搞出来的燕国总人口,或许只是人家随便一句话,就能拉起的同等规模的战争人口。
二者的体量,差距不是一般的大。
鲁父沉默。
子平倒是了然的颔首说:“只是那些贵族会答应吗?”
“迁都之后,我会颁令,在内服生活的一切势力,都必须上奏人丁户册,十户一里,十里一甲,十甲一乡。这些里甲需要有人督管,贵族家别的没有,庶子一堆。每多一乡,就可以在那个采邑贵族下边,安排一个世袭的乡长职位。拥有乡长职位的贵族,上战场之后,可以担任佰长。而甲长可以担任什长,里长可以担任伍长。”
子旬这话一出来,子平神情立刻严肃了起来。
这么做,无异于在贵族身上动刀,子平犹豫了一阵,才说:“真的没人反对吗?”
“不会给他们反对的机会。”子旬看了一眼左右,确定只有他们三人之后才说,“迁都到一个地方,所有贵族,都会将自己的核心力量调集到亳地。
这个时候,他们没有根基,退无可退。
只要命令一下,他们麾下的人,就会起心思。
尤其是那些扈从。”
“……”
子平点了点头,目光落在鲁父身上:“这事,燕国比较熟悉,你怎么看?”
鲁父闻言又多看了一遍地图,强化了记忆才抬起头说:“王子,肯定不可能全然学燕国。不过,屈在燕国推行的宗法里头有一项,叫做继承令。
即父母死,家产大宗举一半,小宗共一半。
大小宗,可以学。”
“推恩吗?”子旬想了想,点了点头:“辛屈趟过的路,好用的法子,我自然不会拒绝。而且这玩意儿抵触确实小。
只是,这一项不能我来。
因为牵扯了继承权。”
鲁父撇撇嘴,权当没说。
大邑商这边的体系,导致了继承权必然是兄终弟及,父死子继并不是常态。
而辛屈弄出来的宗子宗女体系,本身就是配合嫡长继承制推行下来的,尤其是辛屈搞出来的一套完整的《宗法》,里头有一套完整的流程,来帮助下一代继承人,成为嗣子。
大邑商这里没有这个基础。
子旬可以在采邑制度下,让出一部分利益,让更多贵族的子嗣受益,通过这样的方式团结人心。
但不能真的强推宗法,否则第一个造反的,就是他外边的两个弟弟。
到时候好不容易统合起来的局面,可就裂开了。
“以后在王畿内,子姓官吏统称为公。
外姓官吏统称为卿。
于王畿之外,子姓诸侯的子嗣,继承人为诸侯,其余子嗣,将不会跟以前一样,沦为庶民,而是可以获得新的身份,我称呼为——大夫。
方伯的其余子嗣,可以得到士的身份。
有了这些身份,可以上陈,迁来王畿范围落户。
落户之后,只要发兵征伐,他们就拥有上战场的特权。
立功的,我也会封赏他们人口与土地。”
子旬终于说出了他的制度。
子平又看了鲁父两眼。
鲁父没有回他表情,而是看向子旬说:“天有十日,人有十等。您这么安排,还是有点笼统。”
子旬顿住,片刻呵呵笑道:“没办法,我不是辛屈,他能全然凭借心意,我却不能如他一般。这,已经是我的极限了。”
鲁父又笑道:“但,您这么做安排,于贵族而言,不算太坏。至少以前必然分裂的国家,现在有了全乎的机会。继承人,不会拒绝的。”
“没错。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子旬笑了笑。
在这个时代,胙土命氏是常态。
地方诸侯,为了不让儿孙彻底沦为庶民,总会有各种办法,其中分家,就是一种手段。
而这种办法,总是会让继承人损失惨重。
那么现在,继承人们有一条新出路,那就是打发他们的兄弟,滚去王畿当甸户。
这样一来,继承人们获得完整土地继承权,大邑商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口,甚至还有对外战争的理由与借口。
一举多得。
至于分家?就看各家贵族的本事了。
子平看两人笑了起来,搔了搔头。
讲真的,他不算太懂。
但至少现在看来,不算坏事吧。
秩序,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,也可能是桎梏。
但在生产力达到这个阶段的顶点之前,中原大地的核心规矩,还是分封权力。
辛屈也一样。
别看他好像中央集权了。
但事实上,他集中的权力核心,只有海河流域与燕山、大同这一块,左右不过五百里地,也是战车能够三日内快速到达的地方。
三日之外的土地,全然是霸府与州郡分割,辛屈只能用关隘与粮仓控制本地,剩下的就全看本地发展与折腾了。
所以,辛屈没有集权,他反而是在分权。
而子旬这边看似在分权,但实际上他是在划出一片王畿,用来集权。
这个时代,贵族以及贵族子嗣,才是高素质人口,若是子旬成功完成全新的内附制度,大邑商真的有可能彻底坐稳中原。
提前完成周公旦才能完成的伟业。
但送走了两人之后,子旬看着地图,目光挪到了北方——燕国。
“辛屈。断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我推行这一套制度。只是,他会怎么出招?鲁父这边,也没弄到我想要的答案。”
子旬喃喃自语着:“看来,我得见招拆招了。”(本章完)